自七十年代以来,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飞速发展,计算机日益普及,信息化作战成为现实。 为此,全球主要军事力量都将适应信息化战争列为战略重点。
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海湾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现,这场历时42天的战争,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何为“信息化战争”。即使至今,美军在信息化建设领域仍保持全球领先地位。
进入90年代后,中国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重大意义,遂将信息化军队建设列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。
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在于信息获取、传输和运用这三个步骤。对中国及其他主要军事强国而言,“信息获取”环节的关键在于军队的感知能力。只有具备强大的感知能力,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源。
解放军强大的感知能力受到高度关注,一些网民认为,在中美潜在的海上冲突中,美军最担心的并非中国的东风导弹,而是解放军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感知与预判。
为此,我们将通过分析预警、侦察和反潜这三个对感知能力高度依赖的作战领域,来深入考察中国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,并验证“相比东风导弹,美军在海上遭遇战中更惧怕解放军的感知能力”这一论断的可靠性。
让我们分析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的防空预警体系实力。
空情预警系统主要负责探测和跟踪来袭敌机,这是防空作战“探测目标,摧毁目标”两步曲的第一步。预警能力的高低,直接影响到海战中发现敌机的效率,能否及时发现、跟踪来袭敌机并引导己方防空武器将其摧毁,直接关系到舰艇的生存。
现代海战中,舰载反舰导弹、战机投射的各种空射武器和无人机攻击,都属于空中打击范畴。因此,来自空中的攻击已成为击毁舰船的主要手段。
缺乏有效的对空预警,舰队防空武器将难以有效拦截来袭目标,从而使舰船面临被敌方空中力量击毁的严重危险。
二〇二二年四月十四日,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“莫斯科”号因雷达预警系统存在缺陷,未能及时发现乌克兰军方发射的两枚“海王星”反舰导弹,最终被击沉,成为俄海军一桩惨痛的失败案例。
海上作战中,舰队防空预警主要依靠各舰艇自带雷达、预警直升机和固定翼预警机。例如,美国海军通常由航母起降的E-2D预警机,以及“提康德罗加”级巡洋舰和“伯克”级驱逐舰等配备先进对空预警雷达的舰艇负责这项关键任务。
E-2D预警机一次空中执勤可达6小时,持续监控追踪半径550公里内多达600架飞行目标。美军驱逐舰配备的SPY-1和SPY-6相控阵雷达,探测范围则分别达到400公里和1000公里。依靠这些强大的探测系统,美军舰队屡次成功规避来袭导弹和无人机攻击。
中国海军远洋作战主要依靠航母上部署的卡-31和直-18J预警直升机,以及055、052C、052D型驱逐舰等舰艇配备的对空搜索雷达(包括三坐标雷达和机械扫描雷达)提供预警信息。
052C型、052D型和055型驱逐舰的主要对空预警手段,都依赖于346型系列相控阵雷达。
052C型驱逐舰和辽宁舰装备的346型雷达,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主动相控阵雷达。公开信息显示,该雷达主要工作于S波段,具备约370公里探测大型目标(如弹道导弹)的能力。与美军SPY-1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,346型雷达凭借主动发射电磁波探测方式,拥有更强的探测性能。
052D型驱逐舰和山东舰配备的346A型雷达,是346型雷达的改进型号。 346A型雷达摒弃了风冷系统,采用水冷散热,并增设了更多天线,使其工作功率和探测距离显著提升,约为400公里。
055舰装备的346B雷达,使用了先进的氮化镓半导体材料,因此功耗更低、功率更大,据推测其探测距离可达560公里左右。
055型驱逐舰配备的四面X波段雷达,以及052C型和052D型驱逐舰搭载的366型对海搜索雷达和364型低空搜索雷达,共同构成中国海军远洋作战的主要对空预警体系。这些雷达分别负责探测海上舰船以及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、战机和无人机。
山东舰和辽宁舰配备的预警直升机,相比舰载固定雷达,凭借空中机动性,突破了地表曲率对雷达探测的限制,可在舰队周围巡航,有效扩展舰队的预警范围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装备的预警直升机是俄制卡-31型,其主要作战空域为3000米以下的中低空,单次飞行续航时间大约为2.5小时。
卡-31直升机配备的雷达系统,理论上能探测并跟踪距离自身120公里内的战斗机、直升机和巡航导弹等目标,以及200公里内的大型舰船。 该系统还具备同时跟踪超过20个目标的能力。
我军在直-8的基础上发展出直-18J预警直升机,旨在未来替代卡-31。该机型滞空时间延长至3小时,最大预警范围约300公里。
值得关注的是,解放军未来或将在航母上部署与美国海军类似的固定翼预警机,空警-600极可能是其候选机型。固定翼预警机相较于预警直升机,具有速度更快、升限更高、雷达更大、探测范围更广及滞空时间更长的显著优势。
二〇二〇年,俄罗斯《军工信使》网站报道指出,空警-600预警机的最大探测范围可能达到六百公里左右,其整体性能优于美国的E-2D预警机。
依托舰载雷达、预警直升机和固定翼预警机的强大侦察能力,一旦中美爆发远洋冲突,无论是美军的鱼叉反舰导弹、战斧巡航导弹,还是F/A-18E战斗机,都将在远距离被解放军发现。 解放军将拥有远超美军以往对手的战场感知能力,避免重蹈覆辙,在空袭来临之时毫无察觉。
即便先进如美军AGM-158隐身巡航导弹,解放军低空搜索雷达仍可在30公里外将其探测到。这意味着,美军倚仗的远洋空袭优势,在面对解放军强大的预警体系后,将面临严峻挑战,以往的战术或将失效。
解放军强大的反潜能力,是其在海上构建态势感知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。
现代海战中,潜艇力量举足轻重,尤其面对美国庞大的核潜艇力量(数十艘),强大的反潜能力直接决定着海战的胜负。
美国海军潜艇全部采用核动力,续航力极强。即使是技术相对较老的“洛杉矶”级潜艇,其水下航行噪音也控制在105至120分贝,与我国海军最先进的093型核潜艇处于同一水平。
美军“海狼”级和“弗吉尼亚”级核潜艇的低噪音技术使其水下噪音控制在98分贝以内,低于海洋背景噪音,这使得它们难以被探测。美国核潜艇在南海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,早已不是秘密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的反潜体系,主要依靠运-8Q、运-9Q等陆基飞机,以及各型驱逐舰、护卫舰装备的舰首声纳、拖曳阵列声纳和舰载反潜直升机来执行搜潜任务。
中国海军驱逐舰和护卫舰通常装备H/SJD-9型舰首声纳。该声纳与国际同类产品类似,具备主动探测和被动监听两种工作模式,最大探测距离可达12公里,并能提供较高分辨率的水下目标图像。然而,如同所有舰首声纳一样,它受浅水环境噪声干扰较大,探测范围和精度受限。
H/SJG-206型和H/SJG-311型拖曳阵列声纳凭借其拖曳阵列的特性,可实现更远距离、更广范围的水下目标探测。
054和054A型护卫舰早期型号普遍装备SJC-206型主被动双模拖曳阵列声纳,可在300米水深下搜索方圆100海里水域。相比之下,SJG-311型声纳采用低频声波工作,图像分辨率和精度均有所提升。
舰船声呐仅是反潜系统组成部分之一。发现可疑敌方潜艇时,为精确确定潜艇位置或构建可靠的舰队反潜防御网,护卫舰和驱逐舰配备的反潜直升机将发挥关键作用。
中国海军反潜作战主要依靠直-9C和直-18F两型直升机。其中,直-9C通常装备于护卫舰,而更大尺寸的直-18F则部署在055型驱逐舰等大型水面舰艇。这两种直升机都配备声纳浮筒和可伸缩吊放声纳系统,用于探测潜艇,是海军反潜力量的骨干。
运-8Q和运-9Q凭借更大尺寸、更远航程的优势,可搭载更先进的反潜设备及更多声纳浮筒,配合磁异探测器,有效搜寻敌方潜艇。
先进装备的运用,使解放军建成了完备的反潜作战体系。然而,完善的空中预警和反潜能力,只是解放军信息化战争感知能力建设的冰山一角。海军在侦察和电子对抗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。
美国若想摧毁解放军海上力量,凭借强大的感知能力,解放军将使其付出巨大代价,双方将不得不展开导弹对抗,避免战争迅速落入一边倒的局面。
中国海军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,使得美军不得不采取与其相似的战术应对,这比东风导弹的威慑作用, arguably 显得更为关键。